首页 >> 中医美容

这四大医家的学说凭什么能够名留青史

中医美容  2019年09月24日  浏览:5 次

  摘要:张从正继承了河间的外来火热之说,当时社会诸医均遵循《内经》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盛行《局方》,医家不敢攻邪,恐伤正气。 医学理论的创新、医学流派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人只有对宋金元时期历史、生活、政治、文化因素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充分把握金元医家学术流派形成的基础和原因。

  刘完素

  刘完素结合临床实际,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热论及辛凉解表和泄热养阴的治法。其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理论基础上演绎发挥,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把属于火的10条、属于热的7条扩大为57条,总结归纳出了后世为之称道的 六气皆从火化 和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 火类》)的论点。其学说不仅纠正了当时滥用温燥药物的流弊,而且打破了当时医界默守仲景陈规的局面,树立了因时、因人、因地的辨治典范。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

  张从正

  张从正继承了河间的外来火热之说,当时社会诸医均遵循《内经》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盛行《局方》,医家不敢攻邪,恐伤正气。张从正则认为: 唯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儒门事亲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在继承刘完素 寒凉学说 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治疗思想。倡导 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并谓之 三法能兼众法 (《儒门事亲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倡 邪去正安 ,主张汗、吐、下三法为治。主要著作是《儒门事亲》。

  他在刘完素倡导的《素问 六微旨大论》 亢则害,承乃治 病机理论的启发下,持寒凉立论,将《伤寒论》中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他的汗法(双解散),吐法(茶调散、三圣散),下法(浚川散、通经散、禹功散)等,都是在河间寒凉学说的基础上制订和应用之方,张从正在实践中发展了河间学说。

  李杲

  李杲是易水学派张元素的弟子,其所处的年代正值金元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此时脾发病较多,加之他自己又是脾胃虚弱,就促使他不断地思考有关方面的问题。在其师张元素创立的脏腑病机学说 脏腑虚实用药 的影响下,李杲研究《内经》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独创了脾胃学说。在李杲的著作中,他大量引用了《内经》原文,对其中有关脾胃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创新,提出了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论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把《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等观点做为自己理论的根据。在对内伤发热病的治疗中,李杲根据《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的治疗法则,认为 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寒,甘寒以泻其火热而愈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用苦寒之药泻胃土 (《脾胃论 卷中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创立了 甘温除大热 的治疗方法。

  朱震亨

  朱震亨生活的年代,元朝已统一中国,人民得以修息,他所在的南方物产也较为丰富,人的体质相对较弱。富者美食纵欲,相火亢盛;贫者郁火内生,皆易耗损 。然而当时仍盛行《局方》,滥用温燥。针对这种状况,朱震亨在总结前人论述相火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了自己的滋阴学说。丹溪认为 诸火病自内生 (《局方发挥》),以《内经》病机属火的5条为纲,对相火妄动的病证进行了总结。他以《素问 太阴阳明论》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虚 以及《素问 方盛衰论》 至,天气绝;至阳虚,地气不足 等为立论基础,在《格致余论 序》中提出: 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 同时又从《内经》中 年四十,阴气自半 和 男子六十四岁精绝,女子四十九岁经绝 总结出 难成易亏 (《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思想。当然丹溪学说的形成也是受到了金元四家中其他三家的影响,首先是河间的 火热论 ,以火热病机证治为主,多在外感;东垣则以脾胃虚损病机为主,偏在内伤;丹溪则将外感火热引向了内伤火热,同时提出的 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 的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张从正的攻邪理论。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小儿挑食厌食怎么办
祛风通络止痛中成药
小孩营养不良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