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中医中药论中气之治中作者仲易

中药常识  2019年11月10日  浏览:4 次

  本文导读:而讨论到底阳易虚还是阴易虚的中医们,也可以停止讨论了。只要先管好病人的脾胃,让病人吃得好,喝得好,阴阳之虚的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又何必为了无谓的争吵伤了和气呢? 而讨论到底阳易虚还是阴易虚的中医们,也可以停止讨论了。只要先管好病人的脾胃,让病人吃得好,喝得好,阴阳之虚的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又何必为了无谓的争吵伤了和气呢?

  中气旺则胃降面善纳,脾升面善磨。 中气的盛衰影响着脾胃的功能进而影响后天生化之力。而这么重要的中气最畏惧湿气,黄元御说: 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 中土容易湿气过盛,历来的大师们,无论是哪一派,对此都深信不疑。治疗脾胃的名方,也多以培土燥湿为主如四君子汤、理中丸还有接下来会讲的黄芽汤。

  不过虽然大家都认为中土易湿,可是这也可能是像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不会同时落地那样的正理。所以我们有必要自己思考下 土易湿

  湿气的形成由下之水得到上之火则蒸发上行,水行到中土而成湿气。若位于下的水虚、形成的湿气不足,则脾土伤燥;位于上的火虚则湿气无力上蒸,停滞于中而土伤湿。所以土可能病湿也可能病燥,但临床上却以病湿最为常见,这其中的原因要从脾阳运化食物说起。

  食物和水进入胃中,得靠脾阳磨化,オ变成谷精和谷气。充满能量的谷气助养脾阳则阳不衰,承载能量的谷精补充胃阴而阴不虚。所以当脾阳旺盛时人通过饮食就能使得阴阳平和而无病。而当脾阳衰败时,食物和水会回积在胃中,不化为谷气和谷精,中土阳不升、阴不降,百病皆起。

  人的中气原本阴阳平和,但因吃五谷杂粮、纵欲过度、心情变化等等因素很难一直保持中和,那中气容易阳虚还是阴虚呢?

  当脾阳稍微偏盛时,食物进入人体后,脾阳磨化能力加强,同样的食物会变成更多谷气和谷精,谷精和水能够立刻补充胃阴,而增加的谷气因其阳性升于上而不添热。所以通过吃饭和喝水,就能解决中土阳稍微偏盛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土的脾阳才刚刚略微偏盛,食物和水一进入人体,阳偏盛的局面马上得以中和。所以内伤病,中土阳盛阴虚发展不起来,当然不吃饭、不喝水的人除外。

  当胃阴稍微偏盛时,食物进入人体后,脾阳磨化能力减弱,同样的食物变成较少的谷气和谷精,谷气助升的脾阳变少,脾阳会越来越虚。而脾阳一虚肾之水上行到中土就会减慢上蒸的速度,阴湿之气越来越盛,中土阴盛阳虚的局面就会越发严重。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凡得病的人脾阳十有八九是衰败的,土中之湿气也大多过盛。所以黄老说: 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积食发烧怎么办
优卡丹能治感冒病毒吗
管理客户软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