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养生

藩国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戎昱

中药养生  2020年07月20日  浏览:3 次

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戎昱,流寓耒阳吊唁杜甫时所作的《耒阳溪夜行》。耒阳溪,即今天的耒水支流,夜晚泛舟其上,除了听不到猿声,今天的感觉似乎还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如果把时空的镜头一再拉伸,这条形状蜿蜒曲折、几度迂回环绕的耒水,不禁让人联想起耒阳这片土地上云遮雾障的传说、尘封日久的往事、忠勇贤达的先祖。

当然,作为列入中国 千年古县 名录的耒阳,厘清历史全貌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一些不规则的历史碎片,一点一滴被拼合到一起的时候,许多匿影藏形的历史真相开始忽闪忽亮,让人惊愕不已。如果再沿着这些残存的蛛丝马迹继续追溯,你会发现大量有解无解的历史谜题赫然耸现,让我们不得不定下心来,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地域。

时光湮灭了哪些重要历史真相

耒阳因水而名。早在十几年前,为了探究耒阳这个地名的来历与古老的农耕工具 耒 是否存在关联,我市请来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历史、考古、民俗、地理等专业的专家进行考证,得出了耒阳 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稻作文化的最早耕作区,是神农创耒的地方 的专业结论,这无疑让世人认识到:古老,才是耒阳重要的文化标识。

在古老的耒阳,最为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无疑是蔡伦了。但在《后汉书》里却明明写着 蔡伦,桂阳人也 ,我们只好不停地向外人解释:当时耒阳辖属于桂阳郡!但郴州的桂阳县就不太服气了。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文史专家蔡德初给出的答案是: 汉代桂阳郡的治所就设在耒阳!

并且,通过近年来做的城管执法部门对露天焚烧失责失管单位开出的首张罚单。大量功课,蔡德初在史料与典籍的记载中,不但论证出桂阳郡在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设于耒阳,三国末期才迁往郴州,驻耒至少达2 0年,郡址就设在耒城西(今新华大酒店附近)。而且,游离在教科书之外,竟有一段辉煌的地域文化史也相继被解读出来了。

这要从清朝历代《耒阳县志》记载 谷永 的名录说起。

《汉书 谷永杜鄴传》写得很明确: 谷永字子云,长安人也。 耒阳县志采录了这个谷永,并加上含糊的按语来解释,可就是说不明白他何时何因是耒阳人。根据《汉书》所述,谷永 少为长安小吏 ,说明从小就在长安,而且富贵一生从未贬谪,没有任何理由与当时尚处蛮荒的耒阳有什么瓜葛。《湖南通志》却是这样记载: 谷永,耒阳人,宁帝时为郁林太守,建宁三年,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对郁林太守谷永也有明确记载,看来清代耒阳县志明显是搞错了,原来彼谷永是西汉长安人,此谷永才是东汉耒阳人。

从东汉到三国,史籍还记载了什么?翻开《湖南通志》,衡州府条目上记载有:龙亭侯蔡伦,九真太守、零陵太守胡绍,郁林太守谷永,著名处士罗训,九真太守谷朗,忠贞义士罗陵。在同一时期,记载的竟然全部是耒阳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耒阳人独占了衡州府这段历史?

这又得回到桂阳郡治所这个话题了。《后汉书 循吏列传》首先记录的两个人是卫飒、茨充,卫飒于建武二年(26) 迁桂阳太守 视事十年 ,其后 南阳茨充代飒为桂阳 ,六年之后接位的是许荆, 和帝时,稍迁桂阳太守 在事十二年。 这三个桂阳太守用什么手段,让耒阳人独领了历史的风骚?让我们来看《后汉书》上的记载:一是开办了学校,二是设立了婚丧礼俗,三是教人种植桑麻、养蚕织屦,四是修路500余里,五是废除冶铁私铸并列为公办,而且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在推进和完善。仔细考量,无疑是因办学和设立民俗礼节,而令 邦俗从化 父老称歌 ,可见耒阳人才辈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文的蔚起。

据记载,耒阳最早在明嘉靖年知县马宣篡修了第一部县志,清代分别在万历、康熙、雍正、道光、光绪年进行过重修,其史料无疑存在局限性。明县志是否存世已无法确认,目前到手的有康熙、道光和光绪三个版本的县志,从中查阅到不少从未见过的资料。在《耒阳记忆 千年古县》一书中,我们不仅将根据各种史料对桂阳郡这段历史进行详细解析,还将对耒阳县故城、发生在耒阳的数次重大历史事件、耒阳古代书院文化、明清以来重要经济活动等进行解读。

彪悍的 耒牯子 是如何练成的

著名作家、湖湘文化名人甘建华写了一篇《耒牯子最能代表湖南人》,列举了大量古今耒阳名人,并引用 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 的耒阳俗语来印证耒阳人的个性。老子不信邪的耒阳人,自东汉就强势亮相了。

汉代,是华夏文化的生长期,它造就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汉文化,必然会给抓住机遇的耒阳,在地域人文上带来深远影响, 耒牯子 的强悍形象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了。

耒牯子的代表人物蔡伦,在世界文明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可仅因为他是一名宦官,一直被人垢病。第一个污名化是有意削弱蔡伦的历史地位。千古以来,世界史都明确了蔡伦造纸术发明者的地位,美国科学家麦克 哈特甚至把他列为改变人类命运的第七位人物,可是近年来在他的家乡湖南,各类新出炉的史料竟然变成了蔡伦 改良 造纸术,这么一来蔡伦的知识产权就被没收了。第二个污名化是蔡伦的人品有问题,《后汉书 宦者列传》一方面赞扬他 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另一方面又来了一句 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 这样不明不白的话,不知作者是何居心。请把《后汉书》往回翻,在皇帝纪和皇后纪篇章中,记录后宫的冤死之魂多了去,其中就包括宋贵人,她因以生菟为厌胜术治病被指控咒诅宫廷,窦太后讽旨由蔡伦来侦办,于是她自杀了。如果实在要深究,我来说一下东汉帝宫一个很诡异的秘密,那就是皇帝都短命,整个东汉,凡196年历12帝,除了第一位光武帝61岁和最后一位献帝52岁外,其余没活满 0岁的竟多达9人,占总帝数的四分之三!一直以来,宫中对怪力乱神敏感到了惊恐的地步,回头再来看宋贵人做了什么?更为诡异的是,皇后又普遍特别长寿,放眼后宫,出身于各士族的祖孙三、四辈历代皇后都齐刷刷地挤在那边,她们的眼睛无时无该不在死死地盯着皇位,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致使宫帷之内冤魂扎堆。有意思的是,《后汉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窦太后专权史,试想,宋贵人让她抓到了把柄会是什么后果?可是风水轮流,宋贵人的孙子终于当上了皇帝,然后 伦耻受辱 自杀了,这又给后人留下蔡伦害死宋贵人以口实。可是,蔡伦为啥认为会受辱?又为何以之为耻?只要读完前文的内容,只要对耒阳人个性有所了解,你都会在蔡伦之死中读出悲壮。

东汉时的 耒牯子 ,可以说差不多唤起了一个强悍的时代。前文所述的九真太守至零陵太守胡绍、郁林太守谷永、九真太守谷朗,这几位可能是因身居太守要职才见诸国史的耒阳人,其时还有多少耒阳人因史籍篇幅和入选职级所限而没有写进历史,不得而知。

但有这几位已经足矣。现在来看他们任职的地方,据《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述,荆蛮、乌浒、九真诸蛮夷,生存在自武陵以南直达今越南南部,覆盖了整个南方到南海大片边远地区。这些蛮夷是什么样的人呢?《后汉书》把他们描述成 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兽心贪婪,难率以礼。 因此屡屡被朝廷兴兵镇压剿杀,但仍能 屯聚守险 党众弥盛 。特别是九真这个地方,竟有两位耒阳人任过太守,他们用什么霹雳手段征服了这个刀剑丛生的地方,史料没有说。不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九真后裔越南 黎笋集团 因 兽心贪婪 带来灭顶之灾来论,其种族性格可见一斑。

《耒阳记忆 耒阳先贤》选录百位历代精英人物,用详实史料写成真实故事,来解读耒阳人鲜明的地域个性。

还有什么历史谜团无法纾解

从目前掌握到的各类典籍和史料中,虽说几乎是挖地三尺,目的是去伪存真,但还是有许多历史迷雾挡在我们面前,而且有的几乎无解。

第一个巨大的谜团是历史的断代时间过长。其一,在国史和省志中的历代人物名单上,自东晋罗含至明代胡文璧,中间相距达一千多年,竟然找不到耒阳人的踪迹,与前后两极相比怎会距若云泥?这就非常奇怪了,简直是不可思议。其二,在所有的宗谱族系的记录上,最多只能上溯到明朝,再往上追寻,勉强可到宋朝,比如说陈姓,陈延海是其开基祖这个没错,根据正史记载,陈延海之父洪范,叔洪进,五代时天下分裂,占据漳、泉二州,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宋,其后雍熙四年(987)诏赐陈延海为宁海军节度使、检校太保,食采于耒阳。而宗谱上却记录陈延海的父亲在郴州一带为官,因剿 蛮夷 有功,获皇帝赏赐土地,之后转交给大儿子陈延海,并且南阳镇的辖神庙正神也是因陈延海救民有功而立。作为福建一带节度使的陈延海,怎么可能分身到耒阳?所有这些,估计是后人根据族内传说杜撰出来的。由此观之,其宗族谱系是否真实可信,难以判断。

第二个巨大的谜团是耒阳的土著凭空消失了。从目前所了解的耒阳各宗姓族谱上查阅,开基祖差不多都是明清两朝来自于江西各地,连罗含的后裔也是外迁而来的,而据罗含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罗小川介绍,罗含在耒阳留有七脉,其后裔现今何在?罗氏自己也说不清楚。又如汤泉的胡姓,其族谱毁于文革时期,近年只好从临武南山找来谱头,再从其它支脉族谱的谱系上一点点拼凑,因而胡姓的疑案更多。而东汉耒阳人胡腾、胡绍都是历史名人,他们的后代呢?更为吊诡的是,在汤泉的下四湾,村民挖出过大量的汉代文物,村中曾悬挂 名扬帝都 的金匾,村民却不知其来历,我让他们从拼凑的谱系中,查出了《明史》中所载唯一的耒阳人胡文璧,却是从衡东迁入的第六世虎公房友渊在该村落地之后的七世孙,才推论这里是胡文璧的故居。目前耒阳谱系最全的只有陈姓和李姓,但其可信度又有多大呢?

从古至今,各姓后代对宗谱都十分重视,可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很复杂。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移民,历史上曾经发生在元末明初的 湖广填四川 和明洪武年间的 江西填湖广 两次史诗般的百万大移民,打乱了修史的节奏。据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和葛剑雄《中国移民史》资料显示,洪武年间填到湖南的江西德尔惠开始涉足娱乐营销模式人接近280万,这些移民为了找到来时的路,怀中都揣着家谱,就这么一步三回头地向陌生的远方走去。第二是因门第攀附之风盛行,从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始,民间才重视修谱,到唐代更盛,后来的明清时期逾演逾炽。为了证明本族姓氏源出于名门望族,各宗姓在历朝历代都要对谱,有的甚至还想在全国建立通谱。于是为了理出本宗源流,在谱上改来改去,结果把本族的太祖倒给改丢了。

一部中华史差不多是战乱史,典籍的损失无法估量,藏纳于民间的宗谱更是不能幸免。特别是耒阳千多年的断代史,让土著逐渐销声匿迹,而后世在修谱寻宗时,可能不得不在同姓移民的宗谱中寻找答案,列祖列宗们就这样委屈地在史料中消失了,当然这也是祖辈们自己的。

《耒阳记忆 传统聚落》一书,将会收录遗存下来的先民祖居过的古村落,深入采访亲历村落兴盛时期的老一辈人,查阅宗谱厘清族系,帮助村民追根溯源,尽量还原居住在传统村落及其生存环境的民间本源。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我们把群众组织起来座谈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问了同一个问题: 政府会给我们多少钱? 而对世代繁衍过本宗血脉的自家老村,似乎并不在意。我在想,如果真的政府有钱给他们,他们会怎么花?其实,在耒阳农村好像随处都有答案,那就是,村里出了几个有些钱的人,一般都会回到家来组织集资翻修祖先堂,普遍的做法是把旧村全部夷平,而且都是使用同一种工具:挖!掘!机!瞬间,价值不可估量的历史遗存变成了齑粉和瓦砾,不久后,一栋抵不上原来几面花窗的新楼落成了,于是择下吉日良辰,举族欢天喜地大办宴席,广邀各地同宗齐聚共庆!

社会获得性肺炎吃什么好
巴彦淖尔好的白癜风医院
拉萨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