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中药炮制理论及应用
中医保健 2020年01月13日 浏览:2 次
珍贵的中药炮制理论及应用,中医行业者必读知识
中药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根据中医药理论对中药采取一系列的炮制加工,使之适应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笔者在工作中看到一些对炮制工作不重视,中药炮制品选用不恰当而影响疗效或引起副作用的现象。作者在此发表一点浅见,期望引起重视。
1.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工艺繁多,现在一般分为净制、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制法等类。不同的炮制工艺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净制使药物纯净、剂量准确;修制是对药物进行形态加工,使之美观、易于辨认、方便调配和制剂。其它各类制法工艺复杂多变,对药物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简单说来;炒黄降低苦寒之性、缓和药性或减轻不良气味;炒焦有增强健脾消食或减轻药物的燥性;炒炭能增强止血效果;麦麸炒抑制酷性;土炒能增强补脾胃作用;砂炒能使药物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便于粉碎和制剂;酒制升提或增强通经络祛风湿作用;姜制发散、增强温胃止呕作用;盐制入肾软坚;醋制注肝而住痛、蜜炙甘缓益元、润肺止咳;甘草水制解毒和中;黑豆汁制滋肾等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杨明等通过将传统的中药炮制学与现代药学的对比论述,总结出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以最有效的、毒性最低的部位,以特异的形式作用于靶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达到治疗的目的。围绕这个目的,都采取了各种制药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分解或合成新物质、结构修饰、增强特异性、调节量效关系,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实现共同的目标。的科学道理。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王孝涛等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并列举了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中药炮制的制毒增效论。总结出中药炮制可通过:①消减有毒成分的含量。②破坏或改变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③与特定的炮制辅料起解毒作用。④破坏共存酶的活力防止其酶解作用等。以达到其制毒的目的。又通过:①增高药效成分在汤剂中的煎出量。②破坏共存酶的活力,保存药效成分的含量。③消减或破坏与治疗无关的成分,而充分发挥治疗所需的成分。④与某种炮制特定辅料起到协同作用,高温处理改变固有作用等。以达到其增效的目的。
2.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现代药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中药炮制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马虎了事。下面举例说明。
2.1乌头类中药临床证实川乌和草乌生品毒性极大,内服要求用炮制品。其炮制的制毒原理,一是通过水漂减低水溶性成分的含量;二是通过加热处理将其中毒性极大的双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毒性极弱或无毒性的乌头原碱,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2.2半夏类中药半夏、天南星等的毒性反应为戟人咽、令人吐等,据吴皓等研究其刺激性成分为药物中所含的大量的极细长的质地坚硬的针形的草酸钙结晶直接刺激粘膜细胞,导致细胞破损产生大量炎症性介质从而引起刺激性痛疼和炎性反应[3]。经用明矾、石灰、碱液等辅料炮制后,药物中的针形草酸钙结晶受到了大量的破坏,因而起到了解毒的作用。
2.3苦杏仁苦杏仁的有毒成分为氢氰酸,是由其所含的苦杏仁苷经其共存的酶水解后的产物它同时又是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苦杏仁的炮制原理是通过加热而破坏苦杏仁酶的活性来保存苦杏仁苷。苦杏仁内服后在体内缓缓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而起到治疗作用,既能止咳平喘又不致引起中毒。
2.4苍术苍术中含有的挥发油对胃肠有刺激性,可引起腹痛,大剂量时可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中医称其为燥性。麸炒后部分挥发油受热蒸发被麦麸吸附而除去,因而缓和了药性、降低了副作用。
2.5苍耳子苍耳子有小毒,中毒可损害肝肾功能,尤以肝坏死为甚,可致死亡。其毒性成分为苍耳子苷,含于脂肪蛋白中。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其脂肪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易煎出而达到去毒的目的。
2.6延胡索延胡索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是其止痛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炮制后其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生物碱盐。实验证明延胡索与醋液共煮后的水煎液中生物碱的溶出量最高。说明了醋制注肝而住痛的理论是正确的。
2.7黄芩黄芩中含有的苷类成分是其有效成分,但在其共存酶的作用下容易水解,产生两种苷元,其中的黄芩苷不稳定,易被氧化而变成绿色,失去疗效。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变质。经过燀或蒸制可破坏酶的活性,有利于保存黄芩苷。减少了有效成分的损失,保证了质量。
2.8何首乌何首乌入药有生品和制品,生品性味苦涩微温,用于润肠、解疮毒。炮制后改变了药性,味兼甘而补肝肾。其炮制原理是经高温蒸制后,首乌中的有致泻作用的结合型蒽醌成分水解成无泻下作用的游离蒽醌和单糖。何首乌中游离蒽醌衍生物具有补益作用,卵磷脂成分有升血糖抗衰老作用,水溶性二苯乙烯苷有降胆固醇作用。因此何首乌炮制后消除了泻下的副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滋补肝肾的作用。
2.9大黄大黄入药有多种炮制品,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炙后药力稍缓,并可引药上行而清上焦湿热;酒炖后(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并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大黄中泻下作用的成分是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和蕃泻甙A。结合型和游离性蒽醌都是清热作用的主要成分。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后,其含量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其泻下和清热作用也不同。炒炭后各成分都被大量破坏,但具有收敛作用的鞣质损失极少。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止泻作用大大增强。另据蒋孟良等研究,生大黄水煎液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而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4]。证明酒炙大黄能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2.10麻黄麻黄辛温,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其所含的生物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宣肺平喘的成分。挥发油能抑制流感病毒。并能抑制汗腺,有发汗作用。麻黄蜜炙后其挥发油的含量减少了约二分之一,而生物碱却减少甚微。因此发汗作用缓和,加上蜂蜜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止咳平喘的疗效。
儿童汉森四磨汤的功效补肾壮阳最好的药有哪些
玉林妇科专科医院

-
身体疲劳不堪要如何缓解
2019-07-13
-
解读泡药酒里的养生知识
2019-07-13
-
九型人格研究与中医五态人格学
2019-07-12
-
推荐3款春季的养肝汤
2019-07-12
-
旱半夏种茎要分开种植
2019-07-11
-
雪山芪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