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是什么?

中医保健  2019年07月16日  浏览:7 次

摘要:仲景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分肝虚肝实而有不同治法。 损有余、补不足,是治病的最高治则。《灵枢 寒热病》说: 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 这是正治。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

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所谓有余,指的是实证, 邪气盛则实 ;所谓不足,指的是虚证, 精气夺则虚 。而且还须指出,邪气是危害健康、造成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必须祛除,邪气无所谓不足。正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战胜疾病的根本保证,必须充足,正气无所谓有余。但是后世医家又发现, 气有余便是火 ,正气太过就转化为邪气了。

《灵枢 寒热病》说: 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 这是正治。如果该损的反益,该益的反损,就会加重病情,甚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灵枢 九针十二原》特别指出,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重(据《甲乙经》改)病,病益甚 。

同样的看法,又见于其他篇章,并有进一步的发挥。

《素问 厥论》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如上所述, 盛 ,指邪气亢盛,就是有余,为实证。 虚 ,指正气不足,就是不足,为虚证。 泻 ,指泻法,就是损,是针对邪气而言的,损有余。 补 ,指补法,就是益,是针对正虚而言的,益不足。 则 ,指治疗原则,实证的治疗原则是泻,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实补泻的论治原则就建立起来了。

《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所谓 盛盛 ,前一 盛 字指补法,后一 盛 字指实证。所谓 虚虚 ,前一 虚 字指泻法,后一 虚 字指虚证。 致邪 ,即助长邪气。 失正 ,即损伤正气。 盛盛 可以 致邪 , 虚虚 可以 失正 。所以 无致邪 无失正 ,是告诫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如果违反这一论治总则,用补法治疗实证,就会助长邪气,使邪气益甚;用泻法治疗虚证,正气已虚再予伤正,会使正气消亡。这就是著名的后世称之为虚虚实实之诫。

尔后《难经》提出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先补之,然后泻之 ,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进一步阐发《黄帝内经》虚实补泻的精义,以适应临床病证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并引入五行生克承制规律,以求完善这一治疗原则。

到了张仲景时代,对 上工治未病 进行更深入地讨论。仲景明确提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并分肝虚肝实而有不同治法。最后强调指出,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虚泻实无可争议地成了治则中的最高准则。

就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说: 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 张介宾指出虚实为总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二者实为一切治法之要领。以虚实为纲,可以概括一切内伤杂病。

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如果说中医这一治则思想居然源出道家,恐怕更要引人惊愕,但事实是, 损有余、补不足 正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老子认为 有无相生 有生于无 ,主张 无为 。无为之法,必须讲损益之道。他说,学道应天天进益,行道应天天减损,损之又损,一直到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想取天下,一定要无为,如果有为,就不能取天下。相对于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安静,老子所说的无为、清静,确是当时取天下的好方法。取天下如此,治理天下也要这样。不过,这时的损益就不是学道行道,而是要求其平,在老子看来这是符合天道的。所以他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 七十七章》)

只有不断地损有余补不足,才能保持天道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动荡,两极的分化,正与天道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结果,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切灾难祸害的根由。唯有以有余奉天下,等贵贱,均贫富,方能符合天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调节的要妙就在于平。

治国如此,治病又何尝不然。《黄帝内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老子之说,把损有余补不足的平治思想引入医学之中,甚至连词句都相同或十分相似。如《素问 气交变大论》载: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又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 不仅其平治思想出自道经,而且抑、举、折、补也与《老子》的 抑、举、损、补 几无二致。可以确信,中医治病疗疾的根本大法 升降补泻、补虚泻实、以平为期的确是出自道经。由此可见道家学说于中医之魅力。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小程序积分商城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

女性尿频尿急尿痛怎么治疗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发展
生物谷灯盏细辛注射液多少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