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藩国周正平从追光少年到灯光诗人

中药方剂  2020年07月20日  浏览:2 次

2009年的初秋,长年奔波于全国各个剧场的周正平终于暂时告别“空中飞人”的生活,回到杭州整理他的第二部舞台灯光设计作品集《明堂·灵光》。近日,这部凝聚了周正平 0年心力的作品问世了,它展示了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周正平一百多部舞台剧目灯光作品的精美图片。

舞台灯光已经成为戏剧综合体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一种独特的艺术语汇,它参与到戏剧中,焕发出不可估量的艺术魅力。

“它是一部当代舞台的演出史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体良如是评价。

光像诗像画

勤学苦练追光寻梦

周正平的追光之路是从江山中学文艺班开始的,婺剧小戏《黑骏马》使他有机会粉墨登台,在跟着学校出外演出时,“学习碘钨灯、天排灯、电阻激光器和可控硅调光器的使用比上台演出更吸引我,强烈的兴趣使我感到舞台灯光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像诗也像画。”周正平回忆道。

1978年,他以演员身份进入江山婺剧团,一年夏天,团里要兵分两路巡回演出,他毛遂自荐争取到灯光的工作,演出中他除按老师要求的灯光要给舞台照亮外,还试用各种颜色的灯光纸对每个剧目作了精心布置。自那以后,他正式成为专职灯光人员,江山婺剧团的几载春秋是难忘的。在乡间的舞台上他参与演出了很多戏,照亮了舞台上一出出关于土地和人生酸甜苦辣的戏,这艰苦的演出环境磨练了他强韧的意志。

1980年秋,周正平拖着一个比他的身体还要庞大的行李包,走进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大门,开始完成他梦寐以求的专业──灯光设计。

一时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舞台美术理论》、《灯光设计》、《灯光技术》、《舞台美术发展史》、《戏剧概论》、《文艺理论知识》……他感觉,肩上每天落下的不再只是出入校门所背的书包,而是一种神圣的、沉重的使命和。于是,每天课外的时间他总是往图书馆跑,《艺术与视觉知识》、《心理概论》、《美学概论》、《导演学基础》,该读不该读的他都读;课堂里老师对中外戏剧各大表现体系的讲解,该记不该记的他全都记下;周末和夜晚他仔细研究灯光之父阿匹亚、斯沃伯达等大师的创作观及表现手段。不知从第二天,第三天,或者是第四天起,中外舞美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舞美专用术语和理论,灯具的名字和功能,像一笔笔资料键入周正平的脑海中,一点一滴地储存进他的知识库。

这份对艺术的赤诚和吃苦精神使他获得了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他开始参加舞台实践,参与了学院内外大量的话剧及各种剧种、流派、样式的灯光操作和设计工作。师长们见他如此勤学苦练,1981年6月破格让他随第三届藏族班赴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柔密欧与幽丽叶》和《杰赛达森》。 [NextPage]

与光为侣

光是一种情绪,是舞台不规则的回声

1982年,在周正平即将毕业之际,他根据江山婺剧团在灯光控制设备上的薄弱及演出实际需要,研制了三台4×200安培的舞台可控硅调光器和一台12回路的舞台灯光总控台。此项设备具有功率大、体积小、功能全的优点,不仅受到学院老师的肯定,也为江山婺剧团以最少的经费添置了一套适合剧团巡回演出的设备。

于是,他又回到了江山婺剧团,两年学的专业知识,无穷无尽的精力让他顺利地完成《两女争夫》、《血洗定情剑》、《三渡新娘》等戏的灯光设计,他通过特技和变幻光色等手段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带给浙西农民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当时观众一句:“江山市婺剧团的灯光真美”,为正当年少的周正平带来自信和欣慰。

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束中,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上周正平寻找着自己,在逆光、追光、聚光、激光、回光组成的世界里发现自己。

“光是一种情绪,是舞台不规则的回声。”周正平说。

他常常在工作间与灯光为侣,不管什么剧种,什么题材,不论哪一种演出风格,哪一类舞台样式,他都有兴趣;雅的、俗的、传统的、前卫的,他都想尝试。

1986年,在婺剧《白蛇前传》的导引下,周正平跨进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小百花越剧团拔尖整齐的创作阵容,完善先进的灯光设备,让他放心大胆地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和创新,周正平说:“正是小百花这片沃土抚育了我的艺术生命,一切艺术的创造都是诗意的感悟和诗意的表达,生活总能启发我无限的诗情,在我看来,艺术是高度浓缩诗化了的生活。诗意的幻想、生活的 、心灵的伤痕,都会牵动我手中无限变幻的光束。”就这样,他凭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弹奏出华丽、飘逸、清朗、圆转、委婉、缠绵的《白蛇前传》、《西厢记》、《蝶恋花》、《梨花情》、《白兔记》、《寒情》、《荆钗记》……

周正平认为:一台有自己独特个性和气质的舞台灯光设计,才称得上是艺术作品。“我不喜欢没有独特个性和气质的创作,恰如我不喜欢个性不鲜明的人。”

一切创作,当它够得上是艺术品的时候,是具有旋律般诗意的梦想。舞台,恰如一株古老的大树,默默地目睹了人生的无常,目睹了剧中人繁荣兴衰的更替和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倘若光束有意识、有感觉,有记忆,那它就会向人们讲述舞台上发生在那屋檐下和阳台上悲欢离合的故事,用一种无声的旋律或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

光景合一

以光代景,以光传情

小百花越剧团给了周正平良好的创作环境,也给了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机会;大量的创作剧目和演出活动,积累了他的创作经验,也扩展了他的知名度。

《西厢记》、《琵琶记》、《孟姜女》、《大禹治水》等剧目相继获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肯定,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充溢他心。但当全国各地剧团的邀请纷至,当设计剧目在中央和各戏剧节中屡屡获奖,当专家学者们将“灯光诗人”的桂冠戴在他头上时,他却走出西湖的百花园,走进紫禁城边的中央戏剧学院,再次进入校园。[NextPage]

“我希望突破自己创作思维的定式,改变习惯常用的艺术手法,深化自身的创作内蕴。再次进修不仅是想在艺术创作上得到提高,更希望能在这学术殿堂中脱胎换骨。新世纪的舞台需要的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舞美设计师,‘光景合一’是世界舞美的发展趋势,也是我追求的目标。”他说。

在周正平艺术创作的前十年间,他所接触的剧目多是戏曲,而且以越剧为主,这确立了周正平灯光设计的艺术风格:根据作者本身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利用灯光的物理特性、照度的明暗、色调的冷暖等因素,渲染烘托人物的情感意绪,使其强化、外化,使规定性情景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周正平把它简而概之为“以光代景,以光传情”。

在他从艺的 0年来,周正平先后担任了40多个剧种、2 0多部作品的舞美灯光设计。获奖之多、作品之广,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舞美灯光设计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妙胜先生就说:中国剧坛已经出现了意识、感觉、技术三者统一的新一代的舞台灯光设计者,周正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十年磨一剑

让光说对话,说有品位的话

周正平把舞台灯光设计看作是他平生最喜欢干的一件事,他想让他的灯光说对话,说有品位的话,说意义非凡的话。他做到了。

近几年,他在佳作迭出的同时,十分注重自身在专业技术上的积累和补充。他有意识地让自己接触一些目前各大机构均在争抢阿里巴巴的上市事宜以前没有涉及到的舞美灯光样式和舞台节目种类。基于他在灯光设计上的骄人成绩,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在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挪威、意大利、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舞台上展现。他多次应邀参加布拉格国际舞美展以及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世界舞台设计展,代表中国向世界舞美界展示中国当代舞美艺术的独特风采。

“如果一个人想要创造出色的灯光,他需要拥有技术和艺术才能。如果一个人想要设计出富于想象力的灯光,他必须是一名艺术家、技师和善于交往沟通的人。在舞台灯光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这些特性,才能使观众更加愉快地享受演出和更好地理解演出。周正平正是这样的灯光设计师。专门介绍灯光设计的书籍目前尚不够多。我们有幸看到周正平的灯光设计实录,为这一世界重要学科的文献中增添了非同寻常的新品。”国际舞学术科研界的专家们也开始探讨相关核心技术台美术组织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戏剧系教授迈克尔·伦瑟在评价周正平和《明堂·灵光——周正平舞台灯光设计作品集》时说。

周正平在他的这部“三十年磨一剑”而成的《明堂·灵光——周正平舞台灯光设计作品集》中,自序道:遥想当初,我曾是一个追光少年。虽无后羿追日之雄魄,却也追寻着一种梦想。三十多年,辗转华夏各地,结缘40多个剧种,浮光掠影于200多台大戏,与数千个舞台上的主角或龙套相识相知,可谓光影中尝尽酸甜苦辣,声色里阅遍悲欢离合……永恒是什么?顿悟,不求明堂长在,但求灵光一现。[NextPage]

大江向东退却的回望中,一个男孩,从1961年的秋天,穿过钱塘江与西子湖的夹缝,朝太阳跑来,男孩变成了少年,奔向青年,跃进不惑之年,如同向日葵永远面朝太阳般,他一直追随着光的方向前进,是倔强,是执著,更像是前世注定……

(实习:罗谦)

孩子消化不良的表现
灰指甲的病因和危害
荆门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