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偏方秘方

拜年短信连续三年下滑网络贺年成主流区域

偏方秘方  2020年05月10日  浏览:1 次

拜年短信连续三年下滑 络贺年成主流

新年观察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32岁的程雷在成都度过。在他乡跨年,需要传送的祝福可不少,但整整一晚上,程雷的短信收件箱只响起一次铃声,还是某家银行发来的新年祝福。与此同时,他里的各个群,却是闹腾了一晚上。

这让他有些感慨:十多年来,我们的贺年方式发生了太大变化,从贺卡到,从短信到彩信,从到,贺年方式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在拜年传统上曾连续多年独占鳌头的短彩信已连续三年下滑。与此同时,络红包、拜年等新兴方式逐渐兴起,工信部表示: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爆发式增长。拜年、络红包等互联企业推出的春节特色服务已成为春节娱乐的主流方式。

这几年,络贺年成主流

数据

2016年2月16日,工信部官发布春节期间通信业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除夕当天,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次,是2015年的8倍,参与人数达到4.2亿,红包收发峰值达每秒40.9万个。

工信部表示: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爆发式增长。拜年、络红包等互联企业推出的春节特色服务已成为春节娱乐的主流方式。

一个问题

贺新年祝福廉价了?感情变淡了?

专家:核心价值理念未变 只是表达方式变了

整理旧物时,翻看一封封书信,戴先生有些感慨:现在谁还会这样字斟句酌地写信呢?还有人认为:智能时代,祝福动动手指就能传送,是否意味着感情变得淡漠,祝福变得廉价了呢?

其实,无论是写信、送贺卡、发短信还是发,只是方式变化而已,过年最根本的亲情体现还在,这是中华民族亲情最重要的表现。著名民俗学家袁庭栋认为,目前拜年、络红包的兴起,只是新科技手段的出现,更方便便携的方式出现让它普及,以后也会有更方便的手段出现,层出不穷,这是很正常的。

袁庭栋认为,有很多人担心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民俗越来越淡,这是杞人忧天,过年最根本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习惯亲情的表现,这是民俗的根本。袁庭栋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团圆为中心的,就我的观察来看,核心价值理念没有变,只是表达方式变了。

那些年,我们这样贺新年

记忆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忐忑又激动地打出的新年吗?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精心写就的新年信件,精心送出的新年贺卡、精心的新年短信吗?

写信

纸墨方寸间 尽道一年事

回顾多年的拜年方式变化,比更久远的记忆属于戴先生这类70后。

戴先生是江苏人,此前在外地工作。2000年以前,每年元旦,他都会给家人寄一封拜年信,一页信纸加一方自刻印章,详细地报告一年的收获,何时回家过年、明年规划等。他回忆,那个年代物流尚不发达,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好几天,寄回家的信,往往一周才能送到家人手里,为了掐准新年的时间点,书信在元旦之前的半个月就写好了,12月24日、25日就寄出去。

一声新年好 回忆仍甜蜜

颜先生对贺年回忆最深的是家里安装座机那年,大概是1998年吧。爸妈,新年好。1999年元旦,千里之外的他用单位座机给家里打一个道了一声好,回想起来,很温暖很甜蜜。

贺卡

一张张贺卡全是青春的回忆

2000年时,程雷还在上高中,他记得,每到新年来临前,校门口的文具店就会摆出各种新年贺卡,甚至还流行过打开就能唱歌的贺卡。那时非常流行,同学、老师,提前就会拟定送贺卡的名单,一个都不能缺。精心挑选后,再亲自写上祝福语,会送出去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前两年回老家,程雷还在书房里找出一大堆新年贺卡,全是青春的回忆。

而在几年前,荷花池文化用品批发市场的王老板就彻底停掉了贺卡的生意。原因很简单:基本上没人买了,也没有人来进货了。

短信

祝福的短信 跨年夜轰炸

2003年,程雷上了大学,买了人生第一部。那年春节起,短信成了他最主要的贺年方式。他还记得,12月31日23点59分,很多人会将元旦祝福短信群发给同学亲友,他的也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短信轰炸。

再后来,随着智能的普及,程雷注意到,新年之际几乎不会收到短信了,自己也不会再发短信,说不清楚啥时候开始的,大家开始流行祝福,或者就是直接红包大战了。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络信息,不代表ITBear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症状
脑梗塞前的表现
鞍山白斑疯医院
友情链接